1938年炒股融资工具,在云南凤庆,茶叶技术专员冯绍裘在滇西横断山脉的云雾中用大叶种茶树创制出首批红茶。这盏名为“滇红”的茶汤,不仅承载着云南茶农的生计,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在抗战烽火中自力更生、团结抗争的爱国情怀。从滇缅公路的“竹编茶笼”到伦敦拍卖行的木箱铝罐,滇红茶通过出口创汇、抗战物资置换,形成“产业报国”的早期实践,被誉为“抗战茶”“救国茶”。
红色萌芽:一盏茶里的民族气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国东南各省传统茶区相继沦陷,祁红、闽红等小叶种红茶出口渠道被切断,主要外汇来源遭受重创,急需开创新的外销红茶基地。在此危急时刻,冯绍裘临危受命赴云南勘察新茶源,于1938年在滇西凤庆发现高达丈余的古茶树,其品质“芽壮叶肥,白毫浓密”。经反复试制,首批滇红茶样品一经问世即在香港市场获评为“色如琥珀,香若兰桂”的上品,此后更是在伦敦以每磅800便士创下当时国际红茶最高价。
1939年3月,在中国茶叶公司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共同出资下,冯绍裘在凤庆创建顺宁实验茶厂。在1939年春茶上市之际,顺宁实验茶厂赶制出的首批滇红茶上市创造了约25吨红茶远销出口的纪录。这些出口所得外汇换回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大炮和医药用于支援抗战,迅速打开了救国图存的新局面。滇红茶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在“困局中求生,危局中突破”,奠定了抗战时期自力更生,“以茶援战”的产业根基。
展开剩余67%创新突破:从手工到机械的跨越
1939年,冯绍裘设计了红茶初制的揉捻、烘干、动力和传动等机械设备并委托中央机器厂制造,包括“三筒式手揉机”“脚踏与动力两用之揉茶机”和“脚踏与动力两用之烘茶机”,建成中国首条机制茶叶生产线,由此取代了“手揉脚搓”的传统制茶方法,开创了顺宁机械制茶的先河。
不仅如此,冯绍裘还确立了滇红茶制作的核心技艺,形成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标准化工序,沿用至今。技术上的创新迅速转化为产能的突破,1940年,茶厂生产滇红茶53.85吨,全部用于出口。
1941年,顺宁实验茶厂茶叶的生产量大幅提高至81.45吨,其中红茶40.1吨、绿茶41.35吨。为解决运输损耗问题,茶厂工人还发明“竹编茶笼”运输法,将茶叶损耗率从30%降至5%,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顺宁实验茶厂通过标准化生产与技术创新,完成从手工作坊向机械化工厂的转型,进入“新中国成立前的鼎盛时期”,不仅实现滇红茶规模化出口,更以高效产能为抗战时期出口创汇、支援前线提供关键支撑。
匠心坚守:在战火纷飞中艰难图存
1942年,日军侵占云南腾冲、龙陵等战略要地,导致滇红茶经缅甸的对外贸易通道被完全切断,茶叶生产规模大幅缩减,茶厂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茶厂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生产,通过马帮运输茶叶,继续为抗战换取战略物资,这些珍贵的茶叶在缓解抗战大后方的物资紧缺、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精神永续:红色品牌的时代传承与文化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滇红茶继续践行“产业报国”使命。1954年,顺宁茶厂更名为凤庆茶厂,1996年改制为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2年,滇红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核心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滇红茶展现出非遗技艺与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厚重历史,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媒介。
如今,凤庆茶厂的古法制茶车间旁,现代化生产线仍在运转。包装上的“滇红”二字,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这盏在战火中走来的红茶,不仅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更是将家国情怀融入产品与文化,完成了从产业报国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滇红茶的成长路径,是中国茶业在危局中突围的缩影,更是红色品牌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支撑民族复兴的典范。滇红茶的文化内核深深根植于抗战精神,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突围智慧、产业报国的使命担当、创新突破的工匠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文化坚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陶莎莎)
(作者系中国商业史学会老字号专业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炒股融资工具
发布于: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正规配资公司_在线配资炒股_网上配资查询观点